解读厦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
来源:澳门威利斯人88038原创
发布时间:2016-04-12
★以人民为中心 首次以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核心指标
★让营商环境更好 跻身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城市行列
★让城市更宜居 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和山、海、城相融城市格局
★让环境更清新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空气质量优良率96%
一、引语
还记得前阵子市发改委发起的火爆鹭岛的“我的新五年”有奖征文活动吗?现在,备受关注的新五年蓝图已经绘就。
昨日,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正式提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十三五”成为本届两会关注度最高、提及频率最多的一个词。
2013年起,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发改委牵头起草了《纲要》(草案)。期间,400多个单位以及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其中,十数易其稿。透过规划《纲要》(草案),大家可以想象2020年厦门发展蓝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交通路网发达、产业结构合理、城市功能完善,一个创新驱动型、社会和美型、学问交融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已然率先建成。
百姓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收入提高,腰包更鼓了;地铁开通,出行更便捷;一批学校、医疗项目建成,上学就医难题破解。快来吧,一起去感受未来五年的巨变!
★纲要概述
“十三五”规划纲要长什么样?
这份《纲要》(草案),共有11个章节,170页,总字数达8万。
市发改委负责人先容,规划前期开展了多项工作,包括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多方请教专家、广泛问计于民。可以说,《纲要》(草案)的每个字每个词,都凝聚着编制者和专家、市民的智慧。
《纲要》(草案)分总论、分论和实施保障三大部分、共十一个章节。总论部分包括第一至三章,着重描述“十二五”发展成效及“十三五”引导思想和目标、发展动力和空间布局。分论部分包括第四至第九章,分别从产业、城市、社会、学问、生态和对台六个方面提出“十三五”的目标任务。实施保障部分包括第十章和十一章,建设法治厦门,为规划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等人大审议批准后,《纲要》(草案)将成为未来五年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凝聚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纲领。
★纲要亮点
1、谋划2020年展望2030年
《纲要》(草案)不仅提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还提出未来十五年的发展目标。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主要是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有利于中长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的衔接,特别有利于空间布局的稳定;二是尽量在规划期上与城乡、国土等专项规划相一致,便于规划的衔接。
2、确立GDP和HDI双核心指标
确立“双指标”,成为《纲要》(草案)一大突出亮点,这不仅在厦门在全国也是一大创新。
《纲要》(草案)的核心指标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更要注重经济增长带来的民生福祉改善。经过比选,我市首次提出以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规划的核心指标,更好地体现为民发展的理念。
人类发展指数(HDI)是什么呢?它就是根据联合国开发署相关评价指数,对人的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人均国民总收入三项指标综合评估。
经过测算,我市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约2万美金,HDI达到0.89左右,完全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到2030年,则有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实现现代化。
3、“争当‘五大发展’示范市”
《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厦门“十三五”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五大发展”示范市的目标。单从“五大发展”的某一具体领域看,厦门的基础或许还不是最好的。但将“五大发展”综合考量,厦门则具备独有优势,厦门的产业结构较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较高、具备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发展的协调性高、社会文明和谐、生态环境优美,完全有基础、有条件通过全面高水平地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
★主要目标
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HDI)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建成创新驱动型、社会和美型、学问交融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成为全国“五大发展”示范市,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1、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5%,培育形成一批千亿产业链(群),第三产业比重力争突破60%,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取得重大进步。
2、城市发展实现新跨越。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龙同城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400平方公里以上,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和山、海、城相融的城市格局。
3、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城市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2.43:1缩小到2.2: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居东部发达城市前列。
4、公共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城市公共文明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建成与国际都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学问服务体系。
5、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水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7%。
6、两岸交流合作实现新突破。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学问交流最活跃平台、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和两岸民间交往最亲密基地。
7、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营商环境和创新体系、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成为全国典范,
★主要任务
从《纲要》(草案)来看,未来我市的主要任务分为产业、城市、社会、学问、生态和对台六个部分。
1.产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形成“5+3+10”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保持全国前列,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60家,其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100亿元企业30家,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力争达5家。建成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基地8个,其中产值超千亿的产业基地5个。
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聚焦发展电子信息、旅游学问、现代物流等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旅游会展、航运物流、App信息、金融服务、学问创意等十余条千亿产业链(群)。
2.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适度超前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的市政设施,构筑安全可靠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打造智能完善的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其中,交通方面,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建成东南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0万标箱,空港旅客年吐量达到2900万人次。厦门新机场投入使用,福厦高铁建成通车,城际铁路有序推进,基本完成海西高速路网建设。建成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环湾放射”城市快速路骨架路网,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和厦漳泉龙区域“1小时交通圈”。
3、社会发展:共享温馨包容幸福生活
城市与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
率先建成全国教育现代化先进城市。
打造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服务层次分明、医疗机构运行高效、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的医药卫生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千人医疗床位数达到6张,民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总量的30%左右。
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市每千名户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
保持保障性住房保障体系全国领先,全市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20000套,新建及购买棚改安置房20000套。
4、学问发展:提高市民的道德学问素质
建成中国东南沿海重要学问中心城市。成为全国重要的自然和学问旅游中心、集中展示闽南学问魅力的窗口、海峡两岸学问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学问产业合作中心,以及多元交融的艺术之城、引领潮流的时尚之城和享誉海内外的文明之城。
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典范城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文明城市综合考评始终保持全国前列。
成为公共学问服务体系的标杆城市。公共学问服务设施覆盖到全市所有村(居),构建全市“15分钟公共学问服务圈”,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5册,学问设施使用率达到100%。城市学问竞争力排名进入全国前十。
成为全国重要的学问产业示范城市。学问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市同期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以上,建成学问创意千亿产业链。
5、生态发展:打造绿色宜人生态环境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6%,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7%,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6、对台战略:发挥好对台战略支点作用
两岸经贸合作实现新提升。到2020年,对台进出口贸易额累计突破100亿美金,实际利用台资累计突破100亿美金,台湾农产品进口量保持大陆首位,成为两岸跨境电子商务、冷链物流产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在厦台资金融机构数翻番,对台跨境人民币业务量累计突破1000亿元,居大陆前列;成为两岸金融创新合作先行城市,两岸重要经济项目双向布局的重要城市。
两岸学问交流实现新融合。到2020年,国家相关部门和台湾相关行业协会在厦设立的两岸交流合作基地或办事机构突破100家,居大陆首位;打造两岸健康产业和养老服务合作示范基地1家。
打造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到2020年,两岸集装箱吞吐量、直接通邮量居大陆前列;经厦门口岸的大陆赴台旅游人数和台湾来大陆人数大幅增长,居大陆首位;厦金“小三通”年客运量突破200万人次。
打造两岸同胞融合示范区。台湾专才引入数每年增加5%,成为吸取台湾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到大陆创业。
★热点聚焦
针对市民关注的一些热点、焦点话题,《纲要》(草案)给出了答案。
1、地铁建设进展如何吗?
《纲要》表示,“十三五”我市将加快城市地铁建设,形成由中心放射骨干线、环海湾线、辅助线及机场快线组成的“中心放射、环湾联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框架,“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5条线路,总长度192公里。建成“轨道交通”1、2、3、4号线,总里程约147公里,共设车站90座,含10座换乘站;开工建设“轨道交通”6号线,总长约44.5公里。
同时推动城际轨道互联,开工建设与漳州对接的城际铁路R3线,开展与泉州对接的城际铁路R1线相关规划研究前期工作,逐步形成“一轴一环”的厦漳泉大都市区之间的城际轨道交通联系。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推动福厦高铁尽早开工建设,力争2020年前全部建成投用。
2、新机场建成了吗?
《纲要》提出,“十三五”我市将基本建成厦门新机场,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形成年旅客吞吐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70万-80万吨的航空运输能力,逐步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区域枢纽和两岸三通门户机场。
3、收入增长多少?
未来五年,厦门城市与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其中,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
如何提高呢?《纲要》(草案)提出,将建立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促使生产一线职工工资增长幅度适当高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并努力缩小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工资水平差距。
★实施项目
蓝图成为现实,还要靠项目来推动。我市策划、生成了“十三五”期间我市主要建设项目。
从目前的信息系统来看,已有388个项目,总投资1.18万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17个,建成后可以支撑《纲要》(草案)所确定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75%;城市和生态建设项目213个,社会事业项目58个,建成后可以完全支撑《纲要》(草案)所确定的城市、社会、学问、生态领域的规划目标。这些项目加上目前尚未进入信息系统的产业项目、商业地产项目,“十三五”期间可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万亿元左右,年增速达到20%以上。
1、新城+基地
(1)集美新城、翔安南部新城、环东海域东部新城、马銮湾新城、同安新城建设
(2)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美峰片区)、现代服务业基地(丙洲片区)、App园三期、机械工业集中区、生物医药港、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启动区、重点创新集聚区(龙山文创园、湖里老工业区、龙头山及枋湖片区、自贸创新片区)、翔安临空产业园(规划)、海沧信息消费产业园(规划)
2、先进制造业
厦门天马G6LTPS二期项目、ABB厦门工业中心、厦工产品提升、金龙汽车资产整合提升、太古飞机工程澳门威利斯人88038搬迁
3、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西股权投资中心及科技企业孵化基地、联芯12英寸集成电路、厦门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中科院海西研究所厦门稀土材料研究院、海西医药交易中心
4、现代服务业
东渡邮轮母港综合体、瑞达期货大厦、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核心启动区、五缘湾游艇港游艇展销平台、前场铁路大型货场
5、综合交通设施
(1)铁路:福厦高铁(厦门段),厦门北动车运用所及迁建既有客车整备所等。
(2)地铁:建成“轨道交通”1、2、3、4号线,开工建设“轨道交通”6号线。
(3)道路:建设高、快速路和一批主干路网。主要包括第二西通道、第二东通道、跨环东海域通道、翔安机场快速路、厦门环线(同翔大道南段)、国道324改线、灌新路、集灌路、海沧疏港通道、滨海东大道、海景路、溪东路、机场迎宾大道等。
6、社会民生项目
(1)幼儿园:绿苑海景幼儿园、东安幼儿园 、莲花中心幼儿园、凤林幼儿园、塘边幼儿园、孚中央幼儿园 、新店肖龚幼儿园等。
(2)学校:官浔小学、实验小学扩建、厦门一中海沧校区、实验小学翔安分校、双十中学翔安分校、外国语中学集美分校、五缘实验学校扩建、一农小学等。
(3)医疗:集美新城医院项目、市福利中心松柏医院、翔安医疗园区、环东海域医院、马銮湾综合医院。
(4)养老设施:爱鹭老年养护中心、爱心护理院、湖里福利中心、莲花长寿村老人公寓、新建农村幸福院138个、31个日间照料中心。